“白露秋分夜永信策略,一夜凉一夜”,当太阳抵达黄经 165 度,公历 9 月 7 日至 9 日间,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。作为秋季第三个节气,它标志着暑热退场、秋凉正式登场。
“白露” 之名,源于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 “八月节,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”,此时昼夜温差拉大,可达 8℃至 16℃,夜间地面散热快,水汽遇冷凝结成露,因秋属金、金色白,故称 “白露”。
白露有三候,生动勾勒出秋日物候变迁:一候鸿雁来,北方鸿雁感知寒意,列队南飞避寒;二候玄鸟归永信策略,燕子也携家带口返回南方越冬;三候群鸟养羞,各类飞鸟忙着储存坚果、谷物等 “美食”,为过冬做准备。
民间围绕白露形成了诸多趣味习俗。太湖畔渔民会祭祀治水英雄禹王,祈求水路平安;老茶客钟情 “白露茶”,此时采摘的茶叶清香甘醇,消解秋燥;湖南、江浙人家酿 “白露米酒”,待客自饮皆宜;福州人必吃龙眼,认为此时吃龙眼能补身;温州一带则采集 “十样白” 草药煨汤,以滋阴润肺。
农事上,白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节点。华北地区忙着收割玉米、大豆,同时筹备秋播;华中地区抢收水稻、棉花,加强晚稻管理;华南地区需应对秋雨,及时抢收作物以防霉变,还要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,为全年收成筑牢防线。
白露时节,露白风清,既是自然的转场,也是人们顺应时节、忙而有序的生动写照。
嘉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